人与禽性动交ⅹxxx,日韩精品一本二本三本的区别,天台房产网,国产香蕉视频在线播放,天堂资源8

山東世通檢測評價技術服務有限公司 - 專注認證行業!
行業動態
森林碳匯不是“杯水車薪” 而是國之重器
2023-02-24

/姬宏旺 李怒云

“雙碳”目標的提出是中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和中華民族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戰略決策。鑒于我國正處于工業化爬坡階段和富煤少油貧氣的能源稟賦,2060年碳中和目標的實現任務非常艱巨。節能減排、提高能效、風光清潔電力替代、電氣化等一系列減碳措施緊鑼密鼓開展起來。這些措施當然是實現雙碳目標不可或缺的組成,但森林碳匯的作用不可輕視,更不能被視作“杯水車薪”。

從發展戰略角度看森林碳匯

森林被譽為“地球之肺”,對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類不僅依靠森林提供食品、藥品、飲水、木材和能源等物質,更要依賴森林固碳釋氧維持地球的碳氧平衡。

人類起源于森林。森林是人類的家園,提供人類幾乎全部的生活資料基礎。這種平衡被工業革命所打破,積累上億年的植物動物遺體轉化而來的煤炭石油被挖出來,在短短的200多年時間內迅速燃燒,導致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急劇增加,形成的溫室效應愈演愈烈.人類為了生存與發展,不得不采取行動減少碳排放。

無論從自然生態角度還是國內外碳減排治理制度規則來看,森林碳匯乃是實現碳中和的國之重器。未來的碳中和幾乎就是要靠生態系統的碳匯效應來實現。因為碳匯是真正的負碳機制,尤其森林碳匯,是人類可以直接干預且能可持續利用的最有效機制。主要表現在森林蓄積的持續增加(固碳)、生物質及其制品可替代煤炭石油天然氣(零碳能源)、采伐的木材可以替代建筑材料(零碳產品)、甚至于把生物質轉化為穩定的生物炭儲存下來(負碳)等等。增加森林碳匯,不僅有巨大的固碳效應,還有巨大的物質生產和儲備,更有巨大的生態環境效益,一舉多得。

森林對人類社會發展可以說百利無一害。活著的樹木不僅能固碳釋氧,還能調節氣候凈化空氣。固碳只是其生態作用之一。采伐的樹木全身是寶,木材可做建材材料、家具等生活必需品,枝椏根葉等材料可轉化成能源或有機肥,果實是油料或藥材或水果或食品。反觀光伏風機等設施,正常運行是可以生產清潔電力,但設備制備則需要礦物資源的挖掘和冶煉加工,面臨資源約束和環境破壞,加工過程又需要大量的能源。工業設備是有壽命限制的,運行過程需要精心養護,報廢后又將面臨廢棄材料的處置。簡單對比,優劣自現。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才是最經濟且可持續的緩解氣候變暖的優選方案。

在減碳中,當下重要且緊急的事情是通過節能和提高能效先減下來。發展風光電力進行能源替換是勢在必行。但從碳中和原理來看,數字減碳永遠達不到碳中和目的。只有像森林碳匯這樣的物理減碳,才是根本性措施。從空氣中吸收回來的二氧化碳量大于等于當年人類活動尤其是工業活動向空氣中排放的二氧化碳量才能達到碳中和。由于碳匯能力的形成需要時間而不能立竿見影,所以才顯現出節能和替代最緊急重要,需要先剎車減速(碳排放速度),但碳匯千萬不可視為“不重要”,應當是更重要的。

《巴黎協議》以及我們各國所說的碳中和只是某個時點的碳中和,是未來某個年份的碳中和。可以稱之為當期碳中和,而不是歷史碳中和。本世紀下半葉,中國乃至全球都實現了碳中和,就是人類應對氣候變化的終點嗎?遠遠不是,這個碳中和只是當年的碳中和,是人類向空氣排放二氧化碳的年增量為零的一個時點。這個時候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才達到最大值,也正是溫室效應最嚴重的時候,或者說是氣候災難最嚴重的時候。應對氣候變化的終局是恢復生態平衡,在達到當期碳中和之后,再利用碳匯負碳技術實現歷史的碳中和,逐步把工業革命帶來的化石能源燃燒排放到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全部吸收回來。這個路程將會很漫長。歷史碳中和必須依靠負碳技術。碳匯幾乎是唯一的負碳技術,時間越往后,碳匯越顯重要。


從碳中和數量貢獻看森林碳匯

第九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數據中,我國森林每年的固碳量增量是4.34億噸(林業系統的統計口徑是“碳”而非“二氧化碳”)。這個數字被很多人包括行業專家解讀為森林碳匯相對于碳排放體量(每年100多億噸)來說是“杯水車薪”。殊不知此碳非彼碳,換算成二氧化碳的碳匯量是16億噸,占排放的16%。這個量級還能是可有可無的“杯水車薪”嗎?當然這個比例還不算高,只能中和掉16%的碳排放,對碳減排來說還遠遠不夠。但是我們要清楚,這16億噸是凈增量,這一年森林還貢獻了近1億立方米的木材(替代建筑材料減排近1億噸)和3億噸木質燃料(替代化石能源燃燒減排3.9億噸),還有數千萬噸的木本油料資源。粗略加起來替代減排量也在5億噸以上,還沒計算數十年來土壤碳庫的增加。上述數據相加,森林碳匯每年的貢獻已經在20億噸量級上。這個貢獻不可謂不大。需要強調的是,這20億噸的減排貢獻還是在當下森林質量不高的情況下產生的,隨著森林質量的提升和森林面積的擴大,森林碳匯貢獻將會成倍的提升。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林業經歷了從伐木取材到造林護綠的歷史性轉變。前30年百廢待興,森工企業擔綱著國家基礎建設的重任,累計砍伐木材上百億立方米。改革開放以來,國家林業戰略逐步轉移到生態保護上來。特別是國際社會全面開展應對氣候變化工作以來,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開展重大林業工程建設以及近年來開展的森林質量精準提升,我國森林進入了休整恢復和保護提升階段。我國森林質量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森林覆蓋率僅為23.04%,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1%,喬木林每公頃蓄積為94.83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131立方米的72.4%,僅為巴西的一半,不足德國的三分之一。喬木胸徑不到14厘米。人工林每公頃蓄積僅為59立方米,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我國的林業家底用“積貧積弱”形容一點都不過分。即便是在這樣的基礎上,每年貢獻碳匯和替代減排總量仍有20億噸之多,足見森林的作用之大。

由于土地所限,我國森林覆蓋率要達到世界平均水平困難較大。從中國林業戰略研究結果可知,充其量能達到28%左右。假設到2050年或2060年,森林面積達到2.6億公頃,每公頃森林蓄積量提升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31立方米,森林蓄積可達到340億立方米,森林蓄積比現在可翻一倍,按照森林凈生長率5%估算,森林碳匯年增量在30億噸左右。有專家認為,我國森林撫育后林木生長量平均可達到7立方米//公頃,在南方地區可以突破9個立方米//公頃,現有的2.2億公頃森林每年可生長15.4億立方米以上,推算每年碳匯量可達28億噸以上,兩個數字基本吻合。在森林蓄積達到世界平均水平之后,我國的木材生產也能基本達到自給自足。每年木材生產量可達到5億立方米以上,若考慮未來加大對鋼材水泥的的替換力度,木材采伐量可增至8-10億立方米,同比例推算生物質能源替代減排量也將達到10億噸以上。綜上,森林碳匯增量、木材替代及生物質能源替代減排量三者合計碳匯貢獻可達50億噸以上,足見森林碳匯的重要程度。

森林增匯減碳,由森林生態系統固碳、木質林產品轉移固碳、生物質能源替代減碳三部分組成。

我們把森林系統比喻成一個蓄水池(蓄木池或蓄碳池)。現在的蓄水量很低,大概相當于池容積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之間,還有充裕的增量空間。為最大發揮森林生態功能,首先需要將這個池子裝滿,再通過動態調整,輪伐循環,將木材和固碳轉移出來。這樣既滿足了人類生活所需又能維持生態環境平衡,人類家園將會是一幅多么美好的畫面。

從碳中和經濟性評價看森林碳匯

厘清經濟賬需要界定一個活動邊界和時間邊界。時間邊界不能僅限于短短的幾十年,更要考慮長遠的未來,活動邊界不能僅限于活動本身,更要考量外部性正負及大小。

首先看風光發電、生物質發電和化石能源發電的生產工藝流程及區別,分別見圖1、圖2、圖3

從流程圖對比來看,風光電力的生產運行系統必須是新建(存量火電設施不得不報廢),設備制造及電廠建設需要大量的資源消耗和能源消耗,部分原材料由于稀缺性還將限制產能。再加上風光電力的不穩定性,還需要建設大量的儲能設施,儲能設施又帶來不安全隱患。盡管風光電的發電成本已下降到與火力發電平價的程度,但這是在揮霍礦產資源和占用大量土地的前提下形成的。浪費資源和占用土地的負外部性與燃燒化石能源的負外部性很難評價孰優孰劣。現在是為解決氣候變化而減排,礦產資源和土地亦有成為下一個制約人類生存發展的約束。因此,有按下葫蘆浮起瓢的可能后果。

反觀生物質發電流程,不需要新建發電設施,現有電廠完全可以持續利用,省去了大量的基建成本并節省了大量的礦產資源。生物質發電不需要儲能環節,又省去了大量的建設成本,還消除了安全隱患。發展生物質發電產業最大的投入在原材料收集和再加工。當前生物質發電的溢價太高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原材料稀缺且分散、體積大價值密度低、收集費力效率低等,并且在上游被當作廢物對待,沒有生產的積極性。隨著碳價上升帶動生物質價格提升,森林培育可將生物質當成主要產品對待時,生物質發電平價時代也會到來。

風光發電項目的經濟性計算模型很簡單,純粹的工業品,投入產出邊界很清晰,利益鏈條也很清晰,機械設備制造加上安裝建設再加上運行維護,最多前面加上原材料供應和后面加上報廢處理,產品就一個“電”。只要知道上網電價就能夠清楚計算項目經濟性好壞。前些年有項目補貼,有減排量收入,這些年又開展綠電綠證交易,一波又一波的利好政策推動者風光發電行業蓬勃發展,也獲得了市場資本的追捧。

相反,生物質能源為何沒有被足夠重視,也有其客觀的原因。比如原料分散,跨行業跨區域,產業鏈條長,政策約束多等等,很難用一個政策工具就能推動,也很難得到市場資本的青睞。況且,生物質是一個副產品,是森林產出物中一個價值最低的副產品。傳統上有個詞叫“三剩物”,包括采伐剩余物(指枝、丫、樹梢、樹皮、樹葉、樹根及藤條、灌木等)、造材剩余物(指造材截頭)和加工剩余物(指板皮、板條、木竹截頭、鋸沫、碎單板、木芯、刨花、木塊、邊角余料等),當作廢物再利用,價值量很低不受重視,在產業配套上自然處于配角地位,經濟性可想而知。如果讓這樣一個生態資源的配角本身能有盈利的話,生物質能產業乃至林業產業將無比輝煌。

一些研究機構和專家預測,我國實現雙碳目標要投入300萬億之多。這個數字不管是大是小,應該是通過很多計算模型計算出來的。這里面是否包括了森林生態建設的費用?但只有投入沒有產出,的確不是一個很好的數字表達。假如能計算出投入多少產出多少這樣一組有因有果的數字,會更有說服力。換句話說,需要投入多少資金,我國才能進入可持續發展狀態,需要科學家們認證思考和論證。

光伏風力發電已進入了平價上網時代。未來的趨勢是風光電力還有下降空間,而煤電成本一定是要上升的,這也就是當前“風光無限”的邏輯基礎。這是基于“能源約束”變量的產物,若加上“排放約束”和“資源約束”變量情況則要發生變化。假設“碳價”和“資源稅”上升到一定高度,達到林業碳匯收益能覆蓋造林營林成本的程度,情形則會大不相同。集約化植樹造林,集約化采伐利用,每個林場每個鄉鎮都能建設一座生物質加工廠。資源的豐富程度提高,收集運輸半徑減少,生物質加工利用利潤率提高到行業基準收益率之上,生物質資源的市場地位將由偏轉正。

經濟評價中當然不可缺少環境影響評價,若給風光電力加上負外部性成本,給生物質加上正外部性收益,以森林碳匯為目標的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更具優勢。

當然,生物質能源也不僅僅是發電一個出口。本文著重闡述生物質發電只是與風光發電做直接對比。其實,生物質經過物理化學轉換后生成的木炭、生物質柴油生物質煤油、木煤氣等各種形態的生物質燃料,可以對等替代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且不需要基礎建設的大強度換代升級。如下圖所示。

本文對風光發電和生物質發電的對比分析,并非否定風光能源,而是意在提醒政策制定部門和相關行業專家,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若厚此薄彼,一味強調風光能源的重要性而有意無意貶低森林碳匯及生物質的作用,可能給國家雙碳戰略帶來戰略性和結構性偏差,給未來的碳中和事業帶來無法復盤的損失。建議相關部門盡早研究測算,按照可持續性原則給森林碳匯一個明確定位,從頂層設計,構建點線面系統性解決方案,省時省力經濟高效地實現雙碳目標。

(姬寵旺系北京凱來美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李怒云系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創會秘書長)

《綠色中國》 B(下半月) 2023  1月號

以上信息源自于網絡。我們對文中觀點保持立,僅供學習參考、交流之目的,如有侵犯版權請告知,我們將及時刪除!

上一篇:國際碳交易中心、碳定價中心、碳金融中心 I 上海謀劃2023年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核心任務

下一篇:聊聊碳核查 之三:碳核查流程知多少

客戶服務

科學 嚴謹 高效 公正 快捷 準確 專業 專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