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綠色發展成為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3年年會高頻關鍵詞。
“茲證明,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3年年會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通過注銷來自企業捐贈的中國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實現碳中和。”在3月25日上午舉行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3年年會碳中和儀式上,作為本次論壇的承辦方,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收到了這樣一份碳中和證書。據悉,這樣實現碳中和的綠色論壇,在國內大型國際會議中尚屬開創之舉。

北京綠色交易所董事長王乃祥與中國發展高層論壇秘書長方晉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本次論壇設置的有關綠色、能源、“雙碳”、氣候變化的會議單元超過5個,參加本次論壇的嘉賓有世界500強或者行業領先的能源企業負責人,也有長期從事綠色低碳領域研究工作的專家學者。
“中國式的現代化是一條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發展道路。2020年中國在超額完成向國際社會承諾的碳排放強度下降目標基礎上,提出了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新目標愿景,彰顯了中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走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道路的雄心和決心。”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3年年會上,生態環境部黨組成員、副部長趙英民表示。
碳市場政策促進創新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在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方面提出,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繼續下降,重點控制化石能源消費,生態環境質量穩定改善。“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八項重點工作之一。
趙英民介紹,過去的十年,中國以年均3%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了年均6%以上的經濟增長,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下降了35%,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取得積極成效,也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做出了中國貢獻。
目前,我國市場機制作用正進一步發揮。趙英民介紹,我國建成并完善全球規模最大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截至2022年年底,納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2162家,覆蓋約43億噸二氧化碳排放,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2.3億噸、成交額104.75億元。
自愿減排交易市場的重啟無疑成為今年全國碳市場最為值得期待的事件。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留意到,在趙英民介紹生態環境部下一步工作計劃時,提到了加快制定《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管理辦法(試行)》和有關技術規范。
針對碳市場政策上的促進創新,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在上述年會表示,可以在兩個方面做一些探索。一是形成全方位支持綠色創新的“碳替減”市場。二是在碳減排過程中要更多地引入市場化因素,并形成一種雙向激勵轉型機制。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
劉世錦表示,綠色發展方式從根本上要靠綠色技術驅動。他提出一個新的理念就是創新型“碳替減”,即依托綠色技術替代而相對減少的碳排放,也可稱之為替代性減碳。
劉世錦認為,“碳替減”市場應該有比較強的包容性。既包括類似綠電的綠色能源產品,也包括鋼鐵、有色金屬、建材、化工等高碳行業能夠產生碳替減的產品。在開始啟動“碳替減”市場的時候,各個地方可以試點碳資產池或者綠碳銀行,推動創新型“碳替減”的核算和交易,逐步演變為更大范圍的區域市場乃至全國性市場,也可以與相關國際市場接軌。對于碳價的兩種主要表現方式——碳排放權交易價格和碳稅產生的收入,應當用到碳中和進程中去,可以在某個地區或對某類產品開展碳稅的雙向激勵機制的試點。
“我們應該去評價新技術對于未來碳排放和碳減排的作用,然后通過碳交易的方式,逐漸把過去高排放的項目替代掉。”在上述年會,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中化控股有限責任公司原董事長寧高寧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解釋,石油化工行業等企業占用排放指標,而更高效的新企業無法實現替代,這實際上妨礙了新技術替代老技術的發展;目前很難對每個企業的實際碳排放進行精準計算。
“因為過去一些高排的項目還占用了一定的碳排放指標,如果價格合適,這個指標可以被賣掉,這樣過去高排放的項目停掉之后,碳減排也就能實現了。”寧高寧認為,現在我國已經建立了全國碳市場,但目前規則和標準還不利于交易。
“中國有很多企業在CCUS(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領域進行技術攻關,從目前看,中國大部分相對規模較大的企業都會比‘雙碳目標’更早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寧高寧表示,應對全球氣候變暖,企業要有四大結構性調整:能源結構調整,盡量少用化石能源,包括傳統的碳、石油等能源,而要采用水電、風電等;產業結構調整,轉向盡量去消耗少量能源的產業結構;基礎結構轉型,在技術上即使消耗能源也要比以前效率高;要實現投資轉型。
轉型金融或將成為新“藍海”市場
今年,多名與會嘉賓均認為轉型金融發展的大幕即將拉開,傳統產業轉型需要巨大資金支持,全球金融業將迎來一片新的“藍海”。
“目前世界綠色金融供給量遠不能滿足綠色低碳發展需求”,中國銀行行長劉金出席上述年會并發表演講表示,劉金表示,綠色轉型是各國面臨的共同使命,這為綠色金融發展開辟了巨大空間。多家機構預計到2060年僅中國的碳中和資金需求就將超過百萬億人民幣,而中國碳排放占全球約30%,可見全球碳中和之路要用大量“真金白銀”去鋪就。

中國銀行行長劉金
劉金表示,為推動綠色金融合作,一項重要工作是在全球范圍內不斷推動綠色金融、轉型金融等定義和規則標準的完善與統一,為跨境投融資創造有利條件。從市場機遇看,目前有三大發展空間值得高度關注。
一是金融機構合作推動全球清潔能源開發,擴大投資遠距離輸電、智能電網等基礎設施建設,為跨境綠色能源合作提供金融公共產品。
二是高度重視中國轉型金融市場和相關政策。中國將用歷史上最短的時間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強度降幅,轉型金融資金需求或將超過百萬億元人民幣。作為全球最有活力的經濟體,中國政府持續推出有利于綠色發展的政策。在中國,參與綠色轉型發展的市場機遇越來越多,各金融機構可積極關注碳減排、碳交易、節能減排技術創新等產業轉型升級所帶來的業務機會。
三是助推關鍵技術實現突破。國際能源署估計,全球實現碳中和所需的關鍵技術中,目前約50%尚未成熟。金融要大力支持氫能、儲能、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技術取得重大進步,為完成碳中和目標奠定基礎。
“中國碳中和目標的實現要走幾種不同的路徑:綠色低碳的轉型,新能源體系的構架,傳統產業綠色低碳改造的升級,再加上綠色技術的創新和廣泛利用,在這個過程中會孕育大量的融資的需求。”3月26日,在上述年會上,中美綠色基金董事長徐林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時表示,綠色低碳的轉型毫無疑問會催生綠色金融的發展。
“我們還得構建一個更加有效的綠色金融,特別是轉型金融,使得在這個生態中間,綠色金融的產品能夠更有效的得到創新,而且綠色金融市場的交易效率能夠更高。”徐林表示,根據測算,要實現碳中和,中國涉及到的投資的總額,用美元來衡量可能會高達60億-70萬億美元。在這個過程中,無論是碳達峰、碳中和,特別是能源體系的改造,包括生態環境的改造,都需要每年投入大量的資金,這樣一種投入就是綠色金融的需求。
在他看來,中國現在綠色金融的市場規模在世界是名列前茅的,在這個過程中,越來越多的綠色金融的產品正在不斷地被創新發展出來。
徐林指出,為了更好地滿足碳中和所帶來的這種投資或者融資的需求,中國需要在不同的綠色金融產品方面進行創新。總的來看,大概包括:碳中和的貸款和債券、碳中和的基金、碳中和股權投資基金等。
“希望資本市場建立針對于碳中和或綠色低碳轉型要求的特殊板塊,使得更多的資產可以在資本市場上市,通過ABS、REITs或者企業的上市,使得各類資金,特別是基金類的投資可以通過資本市場得到更有效的推出。”徐林表示。
作者:李德尚玉
以上信息源自于網絡。我們對文中觀點保持立,僅供學習參考、交流之目的,如有侵犯版權請告知,我們將及時刪除!